课堂教学中要有“舍”的意识

首页标题    2024新分类    名师论教    课堂教学中要有“舍”的意识

课堂教学要有舍,敢于舍。有舍才有得,表现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不破不立,不舍不得!

在最近的几次公开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一些已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过于贪大求全,任何一个环节都想做到面面俱到,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教学的主线条不清,任务不明,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者过程与方法都没有使学生获得深刻体验。例如,上次听刘霞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一开始的复习环节就做了大量的铺垫,几乎把所有与本节课有关的都复习了一遍,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任何一步都不落下,生怕学生不会,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并且也根本没有新知练习的时间,一节课草草收场。课后的评课环节,当说到复习的环节太过琐碎耗时太长时,刘霞老师说,就是觉得怕学生不会,所以只要涉及到的知识就都想复习一遍,甚至连乘法口诀都想复习了。课堂的40分钟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的重点也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如果一节课事无巨细都想统揽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不但抓不住重点,也会使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不佳。所以课堂上我们要根据教学的不同情况有所取舍。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有“舍”的意识。

我们提倡要深读教材,广读教材,教材、学情备全备足,但是备的目的在于预备,而不是一股脑儿都要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走进教室,教师一定要有“舍”的意识。有的教师,无论学情如何变化,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会像排练好的那样完完整整地过一遍,这样的教学变成了表演,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以体现?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有一定变化,不一定会依据自己设计好的按步照班,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免得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也使学生的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自己画圆,剪下来备用,在上课的环节,发现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是用实物画圆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圆规画的。鉴于学生已经经历了用圆规画圆过程的情况,我把教学画圆的环节省去了让学生任意画圆的一步,直接让学生思考按要求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这个要求与学生的经验有点距离,所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解决了问题,教学过程进行的顺畅,也节省了时间,同时教学目标也落到了实处。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进行探究。

尽量舍去教师讲的时间。以教师的“舍”赢得学生的“得”。所谓学生会的不讲,能看懂的不讲,教师只讲易错点、易混点,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仍以《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方法跟前面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大致相同,只是数位增多的区别,所以我认为可以压缩前面的讲解,增加练习的设计,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只讲易错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习的积极性会随之提高,在自己的探究中出现了错误,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教学过程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道者,导也。“示弱”和“用弱”是发挥引导作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的“舍得”有一种“实则虚之”的艺术:要先有“有”的基础;在交流时“舍”,“有似无”——不表达出来,不强为,这使学生不能发现教师的“有”,不能对教师产生依赖;学生们只能在教师的指引下,自我发现和创造;最后的目标是学生们能“无中生有”、有所“得”。

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力求完整甚至完美。

预设力求完美,生成同样精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当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如果教师无视课堂上学生活生生的思维活动,刻意地捍卫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流程,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死水一潭,丧失生命力。表面上活跃的学生活动,也只不过是教师导演的木偶剧。舍得放弃,勇于打破已有的预设,发挥教者的教学机智引领学生进入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之上的“问题情境”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交流,主动地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必定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体现动态的数学观。使课堂教学不仅搭建起数学思维活动的平台,也必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富有灵动的载体。

“舍”与“得”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做人与处事的艺术,而如今我觉得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方法与艺术。处理好教学中“舍”与“得”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关键环节。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课堂教学也需学会“取舍”,因为有取舍,才会有收获!

(文/岳三星)

2019年3月18日 17:4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