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说 | 幼儿入学生活准备教育活动阶段实践研究

首页标题    2024新分类    园长说/校长说    园长说 | 幼儿入学生活准备教育活动阶段实践研究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幼儿入学准备教育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芸尚园遵循“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成立了“五童班级”创建领导小组,系统规划三年全程衔接“接力棒”长效机制,探寻“家-园-校-社”教育共同体行动路径,意图拉近幼儿、幼小教师、家长等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距离,科学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芸尚园幼小衔接六阶通道活动脉络接力棒机制

实施背景:明晰幼小衔接现实问题

“向儿童学习”是我园在入学准备教育工作中的视角,真正实现还给孩子以自主管理的机会,优化班级保教配合、师幼互动、组织实施方式,为幼儿生活准备关键能力发展“奠基”。基于以上现实问题,本学年,我们聚焦儿童“生活自理”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对入学生活准备教育活动实施手段和途径进行研究,梳理生活准备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经验,明确其强项与问题,利用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我园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让儿童习得生活准备的知识和能力。

实施策略:探究科学衔接推进路径

依据观察记录,部分班级由于生活环境资源的匮乏和物品摆放不合理,导致了幼儿活动无序、自主管理受限等问题。因此,首轮研究,我园教师一致认为生活环境要以“儿童为本”为导向,以方便儿童自主管理为出发点,进行环境改造和设备增设。在物质环境上需提供相应物品并进行合理放置,在精神环境上需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一、童妙管理:优化一日生活制度与园本课程资源结合

1.降低活动组织结构密度,为生活准备提供支持

我园在《一日活动安排的优化》中以“降低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还原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获得完整的经验”为指导原则,合并同一类型活动或合并同一空间活动,让幼儿更充分、更自主。作息时间表在板块间用实线与虚线区分。虚线体现教师课程实施的弹性,表示该活动时段可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实线体现课程实施的底线要求,表示该活动时间段相对固定。这样的设置既为幼儿的决策预留空间,也关注到幼儿选择权的落实,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积累自我管理的经验,提升幼儿行使权利的能力与义务。

2.建立保教融合实践模式,为师幼互动相向而行

为深入贯彻幼儿园“保教融合”的理念,提高保育老师对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教育能力,规范保育老师的生活指导行为,一是我们在全园发起了“保育老师走进生活课程”活动,每月由主班老师和保育老师合作设计一次生活活动教案,由保育老师执教,并进行活动记录和反思;二是我们为保育老师的学习提升提供资源和途径,组织开展了保育老师的半日观摩学习活动、做好健康领域日常评价,借助同伴学习,反思自身保教配合当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自身的行为;三是教研组联合保健组,联手制定保育员生活环节指导考核表,在真实的教育现场中,评估保育老师的指导能力,以评促教。

二、童味环境:根据实际问题和儿童需求改善生活环境

1.灵活规划班级区域,打破封闭区角和明显规则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尝试区域模糊化,打破空间的限制,让区域活动的游戏与生活的双重功能相互融合,实现“游戏中生活”。因此,我们建立资源共享区,例如:将梳妆区与编织区相结合,将盥洗检查区和角色游戏区相结合……同时,去除或更替明显的区牌和对游戏类型、玩法的暗示;形成局限化到自由化调整策略,鼓励幼儿自己创造游戏规则,收集各类生活游戏材料,并在全班、全年段、全园互通使用。经历从“教师视角”到“幼儿视角”的思维转变,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

2.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适宜的工具材料

为使班级教室的环境更加贴合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一方面,我们在班级中增设了清洁、收纳所需的材料工具,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入园时段增设增设班级晨检台、口罩袋、隔汗巾小框、个人收纳箱、挂墙免洗液,调整卫生纸放置地点;进餐时增设儿童取餐工具(勺子、夹子)和劳动清洁用品(扫帚、撮箕、拖把),午睡时配置遮光窗帘,设置晚睡区,充分尊重晚睡或无午睡习惯的幼儿。盥洗室加装水龙头卡通套嘴延伸器、洗手语音播放器、投放口腔检查手电筒、小医生服饰等。

三、童趣活动:调动多方资源为入学准备教育持续延伸

1.采用双向预约定点反馈,为生活准备提供建议

为更好将儿童在园情况以及了解儿童的真实生活,教师每月选择两名儿童采用信息交互的方式进行预约反馈。一是将幼儿在园情况和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二是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劳动服务情况以及生活习惯等。反馈的过程中既有专任教师也包括保育教师。反馈人员会将一日生活中关注到的情况进行记录,引导家庭中配合、提供可操作巩固的教育环境,交流结束后也会将所了解的内容作为纳入到后续课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参考。

2.审议园本课程主题资源,为项目活动生成线索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或者生活活动的游戏化,不是把生活简单等同于课程、游戏,更不是将日常生活环节改造成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而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通过持续、系统的生活活动游戏化研究,我们生发出了“郁金香餐厅”“自制杯套”“小小保健医”等《我是生活小主人——幸福童年》微课程。

实施成效: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1.借助入学准备研究工具,为生活准备进行评估

为更系统地了解幼儿入学准备行为表现情况,学期末,教研组利用《幼儿入学准备关键素质观察指标(试行)》作为研究工具,采用“日常观察”方式,对应“自我照顾-2.生活自理”方面的指标,运用“幼儿行为检核表”对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幼儿园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经过半个学期,中班幼儿生活自我照顾水平有了显著提升(p<.001)。其中,中1班、中5班幼儿生活自理水平有显著提升(p<.001),中3班、中4班幼儿生活自理水平没有显著提升(p>.001),通过梳理策略进一步提高中班幼儿的生活自我照顾能力。

2.定期组织趣味评比活动,为凸显保育教育价值

为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胜任感,让幼儿自己及重要他人看到成长的点滴进步,我们每学期定期组织幼儿生活小技能竞赛、劳动小能手评比的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各班可选择一项重点内容进行评比并颁发奖励。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家长切身体验感受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的效果,同时也能让幼儿在生活技能的掌握中收获自信和成就感,向“生活小主人”的目标靠拢。

3~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回归“生活”。儿童亲身经历的生活才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点与归宿。我们相信,园本课程的核心在于“课程的生活化”,是变化、交融、共生的过程,也是追求幼儿园课程“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的过程。

 

撰稿人:武汉市江汉区芸尚幼儿园  王妍

2024年6月26日 08:46
收藏